項目基地位於臺南市城市框架中的藍帶(運河)與綠軸(海安路段)交匯點,同時也屬於臺南著名的五條港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部分。這個匯集歷史、文化、商貿、景觀重要性的區域,現今因中國城的巨大量體與海安路面停車場及通風塔的占據,造成對都市街道與公共開放空間的阻隔與斷裂,因此,臺南市政府計劃拆除中國城、修繕海安路。
現狀中國城的位置過去曾是運河盲段的船渠,可容納舟船停靠。隨著城市化發展,運河盲段被填平,其後建造中國城,昔日親水已不復存。藉由此次規劃設計的契機,我們希望將運河的水元素自中國城段東引,串聯海安路環城綠帶,成為能代表這個時代臺南的新地標,讓水城交融、新空間與過往的記憶互相輝映。
設計意圖將運河的水元素往東延伸直至中正路段,在運河端點創造親水的木平臺、水景廣場,進而從堆棧的階梯式噴泉,進入基地中央的下沈式廣場,形成中央靜態景觀水池;最後在中正路口的運河之心市民廣場,以具有船與帆意象的叠水作為端景。
在目前中國城這塊基地上,為了響應基地舊時運河盲段記憶,同時創造符合臺南炎熱氣候的活動空間,我們創造了一處復層的開放空間。利用中國城目前的地下一層作為下沈水景廣場聯通金華路兩側,水景廣場周邊空間可作為文創、講堂與展示使用。地面層與架高的空中平臺層與綠地形成趣味的交織關系,讓市民休憩遊玩於其中,不同層次的平臺自然的形成了許多遮陽空間。面對運河的大草坡,將成為運河畔觀夕陽的地標空間。
臺南豐富的歷史都市紋理中,最能代表開埠初期黃金時代的城墻與運河港口在本案基地中皆留下印記。設計擷取臺南在地元素磚墻,轉化後以新的建築景觀語匯加以詮釋。包覆海安路通風塔與地下出入口雖使用現代的材質與建築語匯,其綿延的意象呼應了古時城墻的圍合感。
舊時城廓磚墻的意象也體現在直線型的鋪面,在引導行人穿越的同時,也與富於曲線變化的構造物與海安路兩側不規則的舊時紋理行程饒富趣味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