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幼兒園空間設計

壹、幼兒園的歷史與功能

歷史上的第壹所幼兒園是由著名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創辦。他研究了兒童的成長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和學生期。他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中指出:“兒童早期(即幼兒期)是壹個十分重要的時期”,“人的整個日後的生活,即使到他將要離開人間的時刻,它的淵源都在兒童早期”。為了更系統地對幼兒施以早期教育,他極力倡導開辦幼兒教育機構,因而有了世界上第壹所“幼兒園”的出現。

而後幼兒園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教育體系,其中蒙氏教育、瑞吉歐、華德福以及IB-PYP為國際上幼兒教育較為主流的系統。蒙氏教育較為重視教育方法與教具,教室單元通常有明確的主題區角,並且傾向混齡的教育模式;瑞吉歐偏重讓孩子自由發展興趣,課程根據孩子的興趣而決定,同時也更重視環境的創設,多元的環境能觸發孩子不同的興趣而發展出不同課程的主題;華德福鼓勵無壓力的自然成長,反對給孩子過多幹擾,並且非常重視藝術、手工、自然的教育,倡導孩子親近大自然;IB-PYP銜接小學課程,更重視孩子作為地球壹份子對環境的關註,培養孩子系統化的思維與表達。無論哪壹個教育體系,都相信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倡導幼兒園環境的互動性、啟發性與趣味性。

二、幼兒教育與空間設計

學齡前兒童主要透過感官來體驗這個世界,藉由參與活動的過程進行學習,因此在設計上,壹個能豐富兒童感知、引導兒童主動學習的場域,有助於兒童的成長。以下是我們歸納的幾個空間設計原則:

開放的空間布局鼓勵自由探索

空間設計上,考慮孩子自由無拘的天性,空間布局盡量開闊、具有流動性,適合孩子自由探索、自由奔跑。開放彈性的空間布局,也能讓教師根據不同課程多功能靈活使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只是留設壹個空蕩的大空間,而是把空間與學習課程與遊戲設施靈活結合,打造壹個能夠啟發孩子主動 探索、發現、交流的園地。同時,壹個開放無視覺死角的空間,也易於教師對安全性的掌控。

營造空間的“感官質量”

兒童認知客觀世界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五感之中視覺占主導地位。因而在設計上,可以融入不同的形狀、色彩、光源、質感、紋理來營造多重感知的環境。其中兒童對色彩的感知最為強烈,鮮艷的色彩對1-3歲低齡的孩子有刺激視覺發育的作用,而對3-6歲的孩子而言,和諧歡快的色彩則有引導情緒健康、鼓勵創意發展的作用,適當的色彩搭配能鼓舞孩子正面的情緒。

尺度與尺寸變化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求

兒童愛好自由的天性讓他們享受在開闊的空間奔跑,他們天生的好奇心也讓他們喜歡在狹小的空間探索、躲藏,而狹小的空間在某些情況更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在幼兒園中營造不同尺度的空間,能滿足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除了空間尺度上有所變化,尺寸也是很重要的壹環,幼兒園時期孩子成長迅速,在細部設計上除了考慮小班到大班年齡跨度的不同尺寸需求,還有同齡孩子不同生長速度的差異。

  • 善用環境變化結合肢體訓練

幼兒園也是孩子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階段,人的運動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引導與訓練。根據山梨大學中村教授指出,人類在幼兒時期必須掌握的身體基本動作有36個,分別是:轉身、起立、站立、盤腿、遞物、倒立、吊掛、騎、坐、爬、跑、攀登、垂直起跳、水平跳、走路、鉆、遊、抓、滑、抱、拿、扔、踢、打、捏、挖、搖、運、支撐、叠、推、擠、擋、拉、捶、插。中村教授提出,應該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多樣化遊戲種類來達成目標。因而在設計上,除了體適能與感統訓練的教具與遊戲器材之外,可以在幼兒活動空間中融入不同高度的平臺、階梯、滑梯、不規則草坡、大型軟墊、鉆爬洞穴…等,以環境的變化來創造孩子們訓練肢體動作的機會。

  • 創造隨處可及的創作表達機會

幼齡兒童通常藉由塗鴉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因此在公共空間應盡可能設置塗鴉墻或展示孩子作品的布告欄,讓孩子隨時可以發揮創作的欲望,他們靈動的畫作也能成為空間最好的展示。

三、各功能空間設計重點

相較於壹般中小學校園空間,幼兒園多了兒童在校生活的功能,功能需求更為精細,其主要功能空間包含:入口大廳(含晨檢空間)、公共廊道空間、生活教室單元、專業課堂教室、室內感統遊戲空間、多功能小禮堂、廚房、教職員空間以及戶外運動遊戲空間等。班級數量少的,專業課室會稍微精簡。壹般幼兒園由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齡段組成,有些幼兒園會招收二到三歲的托大班以銜接小班。

  • 生活單元教室

生活單元教室是孩子在幼兒園待最長時間的空間,包含上課、午睡、吃飯以及如廁。壹般分為寢教壹體室及寢教獨立兩種。寢室與教室各自獨立在空間上較為不經濟,寢室單純作為午睡使用,利用率比較沒那麽高,但對老師而言操作比較容易,不用每天搬動床鋪。目前大城市的幼兒園為節約空間使用,多采用寢室教室合壹的做法,透過創意的床櫃的設計,把占位置的床鋪收納起來,便可以有壹個大而完整的教室。在青浦幼托的教室單元案例中,透過教學墻面、塗鴉白板、書包櫃、床具收納櫃整合設計,教室空間整體化且充滿趣味,同時也最大化了孩子們的活動空間。本來巨大占空間的床具收納櫃成為生活單元中亮麗可愛的壹道風景。

教室的設計,通常會融入不同的教學區角,如圖書角、美術角、遊戲角…等。主要教學墻面配置教學壹體機以播放壹些影片。除了收納床櫃,還需要每個孩子配置壹個書包櫃與鞋櫃置放個人物品,並結合直飲水機設置茶水櫃置放每個孩子的杯子。

廁所的設計上,需要根據人數設置合理的廁位與水龍頭數量,也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設計與身高相符的臺面與潔具尺寸。中班以上可采用男女分開或分邊,托班則需另外配置尿布臺。在空間允許的狀況,每個教室還會設立獨立的消毒間,及時消洗孩童的毛巾衣物。青浦幼托案例中,教室單元衛生間中的環形洗手臺設計,讓孩子能成群結伴的圍成壹圈壹起洗手,也是生活學習的壹部分。多功能尿布臺結合幼兒爬梯的設計,則增加對孩子自主性上廁所的訓練。

壹層的教室單元若能直通戶外,便可為每個班級打造屬於自己的後花園。青浦幼托的案例中,每個生活單元都有面向花園的大面門窗,打開門就是班級專屬遊戲花園與遊戲區。

  • 專業課程空間

專業課室可以根據不同幼兒園規模與方向而設置,壹般大約有科探主題教室、生活主題教室(小廚房)、繪畫勞作教室、心理教室、繪本教室等不同主題教室,有些學校會有專門的音樂教室、獨立鋼琴室或樂器練習室。不同專業課堂以沈浸式環境教學,更能讓孩子對於不同領域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

  • 音體室/多功能小禮堂

幼兒園每學期各班級都會有期末表演,壹個能容納每個家庭父母的小禮堂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允許下,小禮堂會配置專業舞臺與獨立進出口的後臺,維持孩子們表演流線的順暢。除了表演功能,較為寬敞的小禮堂平常也可以作為室內體育課、音樂課的教室。

  • 室內感統遊戲空間

遊戲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占了很大的壹部分,把各項肢體感統訓練融入遊戲器材,能讓孩子在遊玩之中達到肢體的發展以及體適能的訓練效果。在感統教室的設計上,可以不要把它只是當作壹間獨立的課室思考,而是作為壹個結合公共區的遊戲空間,平常便可開放使用。

  • 戶外遊戲空間

戶外遊戲空間是孩子們最為之瘋狂的場域,通常由體能活動區、遊戲器材區、沙水池等不同特色的分區組成。體能活動區壹般是大片橡膠顆粒地面,開闊且安全的場地,讓孩子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去奔跑、跳躍、休憩、團體活動,場地上的橡膠地板圖案能引導孩子進行小規模的團體遊戲。遊戲器材區變化比較多元,除了采購專業遊戲器材,有些學校會搭建樹屋、攀爬架,或是堆出土坡與洞穴,營造自然的趣味。青浦世幼本部中庭壹角的樹屋便是幼兒園戶外環境的壹個亮點,透過小屋、平臺、與樹的結合所創造的活動空間讓孩子能親近樹木、與自然同樂,四棟小小樹屋本身也結合了滑梯、攀巖、攀爬網…不同主題的遊戲設施。沙水池能讓孩子透過沙與水兩種媒介方式,盡情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感知對沙與水的特性,水車、高處往低處的水流也是簡單的科學教材。

  • 自然體驗空間

觀察生態、體驗自然也是幼兒教育重要的壹環。戶外空間允許的話,可以設置生態果園區,種植四季不同變化的花果樹木,藉由橘子、棗子、櫻桃、琵琶…等不同果樹的茁壯、開花、結果,讓孩子體驗四季自然的變化與生命的輪回。生態農場是另壹處讓兒童了解植物的場所。通常以土培與水培蔬果作物為主,訓練孩子動手栽種體驗農忙的辛勞,並且透過作物的生長過程去認知自然、了解自然。

  • 家校交流空間

辛苦的老師與教職員在學校工作時間很長,需要休息放松的地方,這時候壹處好的教職員食堂空間,能讓老師更加願意停留與交流,外籍教師也能在輕松愉悅的餐廳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咖啡角。把校園餐廳放在公共區域明顯的角落,定期開放家長座談,打造壹個家校共享的空間,增進家校互動關系,也是目前教育主流的理念。